走讀農村(一)-大崎歷史


大崎

「崎」為坡度的意思,大崎位處於丘陵地形,因而得名。
早期只有幾戶人家,後因土匪掠奪而滅村,直至昭和五年(1930年)水庫興建後,人口開始遷入。
大崎村從竹稻、畜牧及繁華的觀光業,歷經種種的產業變化,如今青壯年人口因就業因素外移,成為高齡化的村落,因而以人力需求較低的果樹為主要產業。

水庫興建與遷村

    日治時期,因「農業台灣,工業日本」的政策,於1920-30興建烏山頭水庫,
引曾文溪水儲存、灌溉以發展農業,水庫工程浩大,當地居民亦參與其中。
而原住於烏山頭內的居民則因水庫的興建,遷移至現今的大崎、大井、荊子埔,
由於多數人的農地仍在水庫內,地利之便的情況下,則以大崎為主要遷移地點。


<上>水庫興建後,居民遷移圖。


<上>水庫興建時的模樣。





竹、稻
    烏山頭盛產竹子,居民就地取材,應用於建築、器皿、樂器、交通工具與童玩,
然而於六零年代,塑膠的發明逐漸取代竹製品,產業因而沒落。
    此地居民亦種植稻米,但因灌溉不易,導致產量不穩,故收成僅供居民食用。
村內設有兩座小型碾米廠(其中一座為現在Miga前身),當稻米產量過多時,亦可存放於此寄賣

竹筏運輸竹子。


以竹子搭建的房屋。


婦人使用機器剖竹篾。


畜牧、漁業

    大崎早期居民多少養些家禽、家畜(豬、羊、雞),後來出現企業化經營,加上水利法訂定之後禁止在水庫內商業養殖,則逐漸沒落。而漁業因水庫興建而興起,更因生產總統魚而盛名一時,後因人為的隨意放生,破壞原有生態,導致經濟價值高的魚種銳減,漁業因而衰敗。
<>村裡已廢棄的豬舍,依稀感覺的到當年飼養豬隻的盛況。


遊艇觀光業

    民國60年代,政府推動烏山頭水庫為觀光特區,大崎部分居民開始以遊艇業為生,加上電影拍攝的推波助瀾下,遊艇業達到全盛時期,後因快艇行駛速度快,易造成波浪衝擊水庫邊坡,使土壤流失跟泥沙淤積而縮短水庫生命,於民國77-78年不再發予行駛執照,觀光業逐漸沒落。
   

<>水庫風光與興盛一時的觀光產業。


果樹

    因位於亞熱帶地區,雨季集中加上地形崎嶇,水資源儲存不易,因而逐漸發展出人力與灌溉需求不高的果樹產業(以龍眼、芒果、柳丁為主)。
 

<上圖>照顧果樹與收成的快樂景象。

   
<上圖>大崎的果樹產業, 依序是柳丁、龍眼、芒果。



<上圖>因灌溉不易,產生大型貯水槽林立的有趣人文景觀。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